PT全波長酶標儀是一種集紫外-可見光吸收、熒光、化學發光等多種檢測模式于一體的高精度分析儀器,廣泛應用于生命科學、臨床診斷、藥物研發及食品安全等領域。其核心優勢在于寬波長覆蓋(通常190-1000nm)與多功能檢測能力,可滿足從基礎科研到工業生產的多樣化需求。其基于光吸收定律(比爾-朗伯定律),通過光源發射特定波長光,經樣品吸收后,檢測器測量剩余光強度,計算吸光度(A)以確定目標分子濃度。
PT全波長酶標儀的操作需結合實驗需求(如檢測模式、樣品類型)進行參數設置和流程控制,核心步驟包括“準備-設置-檢測-數據處理”,以下是通用操作流程:
一、操作前準備
樣品與試劑準備
確保待檢測樣品(如ELISA板、核酸溶液、細胞懸液等)已按實驗方案處理完畢,且微孔板內無氣泡、液滴掛壁(若有氣泡,可輕輕敲擊板壁去除;掛壁液滴需用紙巾吸干邊緣)。
準備空白對照、標準品、質控品,按預設布局排列在微孔板中(建議記錄孔位布局,避免混淆)。
儀器與環境檢查
確認酶標儀電源線連接正常,開機前檢查樣品室是否清潔(無灰塵、液體殘留),必要時用無塵布擦拭。
若實驗需溫控(如37℃孵育)或震蕩,提前確認儀器相關功能正常(如溫控模塊是否能達到設定溫度)。
打開電腦及酶標儀電源,啟動配套操作軟件,等待儀器自檢完成(通常顯示“就緒”狀態)。
二、檢測方法設置
選擇檢測模式
根據實驗類型在軟件中選擇對應的檢測模式:
吸收光檢測(如ELISA、核酸定量):需設置檢測波長(如450nm主波長、630nm參比波長)、帶寬(默認1-5nm)。
熒光檢測:需設置激發波長(如485nm)、發射波長(如535nm),并選擇頂部/底部讀數(液體樣品通常選頂部,細胞培養物可選底部)。
化學發光檢測:無需設置波長,直接選擇“化學發光”模式,注意關閉樣品室光源以減少干擾。
動力學檢測:需額外設置檢測時間間隔(如每10秒讀一次)、總檢測時長(如30分鐘),并開啟溫控(若需恒溫反應)。
設置微孔板參數
選擇微孔板規格(如96孔板、384孔板),并定義檢測范圍(如“全板檢測”或指定特定孔位,如A1-H12)。
若需排除邊緣效應或部分孔位,可在軟件中標記“不檢測”孔。
輔助功能設置
溫控:若反應需恒溫(如酶促反應在37℃),設置目標溫度(誤差通常±0.1℃),并等待儀器預熱至設定溫度。
震蕩:檢測前需混勻樣品時,設置震蕩模式(如線性震蕩)、轉速(如500rpm)和時間(如10秒)。
參比波長校正(吸收光檢測):開啟“雙波長檢測”,通過參比波長(如630nm)扣除背景干擾(如微孔板劃痕、氣泡),提高數據準確性。
三、樣品檢測
加載微孔板
輕輕將微孔板放入樣品室的托盤上,確保板邊緣與托盤定位槽對齊(避免位置偏移導致讀數錯誤),關閉樣品室門。
啟動檢測
在軟件中點擊“開始檢測”,儀器自動按預設方法運行,屏幕實時顯示檢測進度(如已完成的孔位、當前讀數)。
檢測過程中避免觸碰儀器或打開樣品室門,以防干擾光路穩定性。
四、數據處理與導出
查看實時結果
檢測完成后,軟件自動生成原始數據(如吸光度值、熒光強度),并以表格或熱力圖形式展示。
可查看單孔數據、平均值(如標準品重復孔的均值),或生成標準曲線(若設置了標準品濃度)。
數據分析
根據實驗需求進行數據處理:
定量分析(如ELISA):通過標準品濃度和對應信號值擬合標準曲線(線性、四參數擬合等),軟件自動計算未知樣品濃度。
比值計算(如核酸純度):吸收光檢測中自動計算260/280nm、260/230nm比值,評估樣品純度。
動力學曲線:生成“信號值-時間”曲線,可計算反應速率、半衰期等參數。
數據導出與保存
將數據保存為軟件默認格式(如.csv、.txt),或導出至Excel、PDF格式用于報告撰寫。
建議同時保存檢測方法模板(下次相同實驗可直接調用,無需重復設置)。
五、操作后整理
關閉儀器
檢測完成后,取出微孔板,清理樣品室(若有液體泄漏需及時擦拭)。
依次關閉酶標儀軟件、儀器電源和電腦電源。
記錄與清潔
記錄實驗信息(如檢測日期、儀器型號、方法參數),便于數據追溯。
定期清潔樣品室和托盤(用75%酒精擦拭,避免腐蝕性試劑殘留),長期不用時需覆蓋防塵罩。